重新查詢 | 回學校首頁

0992學期 課程基本資料/Course Information

系所 / 年級
社工系碩  1年級
課號 / 班別
41M00051 / A
學分數
3學分
選 / 必修
必修
科目中文名稱
質化研究方法
科目英文名稱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主要授課老師
廖淑娟
開課期間
一學年之下學期
人數上限
15 人
已選人數
11 人

起始週 / 結束週 / 上課地點 / 上課時間

第1週 / 第18週 / M119 / 星期3第06節
第1週 / 第18週 / M119 / 星期3第07節
第1週 / 第18週 / M119 / 星期3第05節

請各位同學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請勿非法影印。
Please observ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PR), not to make illegal copies.

教學綱要/syllabus

第一部分/Part I(※依課程委員會審議之內容決議填入)

一、教學目標所要達成之能力培養項目:
[依據課程委員會審議通過之課程與基本素養/核心能力關聯表填寫]
基本素養/核心能力 Core Literacy/Core Competencies 相關性 Relevance
高度相關 中度相關
溫暖、同理、真誠 tick

.

創新超越 tick

.

關懷服務能力 tick

.

溝通協調團隊合作能力 tick

.

資源整合及管理能力 tick

.

多元思維與自我專業成長能力 tick

.

創新服務與研究發展能力 tick

.

二、教學目標
(Objective)
1.認知面:[使學生理解、應用、分析、綜合、比較、推論、評估本課程之理論與概念]:
     學生透過此課程的學習,能對質化研究特性、理論基礎有所認識,並藉由田野研究程序的演練、逐字稿繕打及文本分析的實際操作,逐步建立質化研究的知識與能力。此課堂師生互動歷程亦期引導學生培養研究反思能力、掌握質化研究論文批判的原則。課程也期望修課學生對質化研究各典範有所區辯並具有實務運用的能力。
2.技能面[使學生能獲得運用與實做本課程理論與概念之技巧]:
     資料分析、訪談技巧、寫作技巧
3.情意面[能引發學生對本課程之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增加觸類旁通與自主學習]:
     培養研究關懷,引導期末報告投稿研討會或期刊。
三、符合教學目標之課程內容設計
質化研究於近幾年蔚為風潮,但除了非「量」的特性外,同學對於質性研究的探索,應該從研究法背後的哲理為開端,從本體論、認識論及方法論面向的掌握,探究質化研究的本質。田野研究的程序與資料分析的原則,於此基礎下方能展開學習。
四、先修科目
(Pre Course)
  

第二部分/Part II

一、多元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由學生自訂學習目標與抱負水準  案例或故事討論  講述
 服務學習  學生課後書面報告  小組討論  參訪
 學生上台報告  腦力激盪  學生實作  角色演練
 習題練習  影片欣賞與討論  採訪  e化教學
 審議式民主  觀察與資料收集  一分鐘回饋  其他
二、參考書目 (Reference)
[符合教學目標之參考書目]
主要教科書:
1.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2.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巨流。
3. 張芬芬(譯)(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原作者:M. B. Miles & A. M. Huberman)。台北市:雙葉。(原著出版年:1994)。
參考書:
1. Creswell, J. W. (2007). Qualitative inquiry &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 five approaches. CA: Sage.
2.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原作者:M. Q. Patton)。嘉義市:濤石。
3. 李政賢(譯)(2008)。透視質性研究18位研究者的反思(原主編:K. B. deMarrais)。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8)。
4. 李政賢、廖志恆、林靜如(譯)(2008)。質性研究導論(原作者:U. Flick)。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7)。
5. 周平、林昱瑄(主編)(2010)。質性/別研究。臺北市:巨流。
6.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7.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8.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9. 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譯)(2004)。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文科學(原作者:M. van Manen)。嘉義市:濤石文化。
10. 高勳芳、林盈助、王向揆(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原作者:J. A. Maxwell)。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6)。
11. 張宇樑、吳(木宿)椒(譯)(2011)。研究設計:質化、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原作者:J. Creswell)。臺北市: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2004)。
12. 張英陣(校閱)(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原作者:D. K. Padgett)。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8)。
13. 郭玉霞(主編)(2009)。質性研究資料分析:Nvivo 8 活用寶典。臺北市:高等教育。
14.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15. 項靖、陳儒晰、陳玉箴、李美馨(譯)(2001)。論文計劃與研究方法(原作者:L. F. Locke, W. W. Spirduso & S. J. Silverman)。台北縣:韋伯文化。
16. 楊德睿(譯)(2007)。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原作者:C. Geertz)。臺北市:麥田。(原著出版年:2002)。
17. 劉世閔(主編)(2006)。質性研究資料分析與文獻格式之運用:以QSR N6與EndNote 8為例。臺北市:心理。
18. 蕭瑞麟(2006)。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
19. 藍毓仁(譯)(2008)。質性研究方法(原作者:J. Ritchie & J. Lewis)。臺北市:五南。
20. 顏寧、黃詠光、吳欣隆(譯)(2009)。建構扎根理論(原作者:K. Charmaz)。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6)。
21. 顧瑜君(譯)(1998)。質性研究寫作(原作者:H. F. Wolcott)。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0)。
三、教學進度
(Syllabi)
[符合教學目標之教學進度]
2011/2/23 課程簡介、分組報告題目與日期分配完成。 作業要求: 1. 每週繳交作業記錄,3/2開始,繳交一篇。 2. 參考書籍心得或書評,期中考左右繳交,5頁以內 廖淑娟
2011/3/2 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討論與分享 廖淑娟
2011/3/9 圖書館研究資料使用說明:EndNote和JCR 廖淑娟
2011/3/16 認識質性研究(鄭欣宜) 廖淑娟
2011/3/23 田野調查研究心得分享(簡炯仁) 廖淑娟
2011/3/30 質性研究典範(羅筠雅、徐靖惠) 廖淑娟
2011/4/6 質量對話(詹巧盈、劉元婷) 廖淑娟
2011/4/13 質性研究設計(林淑卿) 廖淑娟
2011/4/20 期中報告(論文構想) 廖淑娟
2011/4/27 深度訪談(郭衣若、鄭以琪、呂佳蓉) 廖淑娟
2011/5/4 參與觀察(羅筠雅、徐靖惠) 廖淑娟
2011/5/11 田野調查(詹巧盈、劉元婷) 廖淑娟
2011/5/18 資料分析(簡宏哲、許秀慧) 廖淑娟
2011/5/25 資料分析(簡宏哲、許秀慧) 廖淑娟
2011/6/1 論文撰寫(郭衣若、鄭以琪、呂佳蓉) 廖淑娟
2011/6/8 期末報告(一) 廖淑娟
2011/6/15 期末報告(二) 廖淑娟
2011/6/22 期末報告(三) 廖淑娟
四、多元評量方法
(Evaluation)
[所勾選評量方法之評分加總為100分]
評量方式 分數 評量方式 分數
 實作測驗   0  期中筆試  10
 隨堂筆試測驗   0  期末筆試   0
 小組作業   0  期中報告   0
 服務日誌   0  期末報告  30
 口試   0  專題報告   0
 個人上台報告  10  實作作品與反思   0
 小組上台報告   0  前後測比較進步與成長   0
 出席狀況  20  課堂參與與表現  10
 心得與反思報告  20  其他   0
五、講義位址(http://)